抗旱打井该怎样投资

 时间:2023-08-28 23:35:40      开云作者: 开云科技

  “土地承包到户”之后,农户出于对丰收的渴望,把农田灌溉基础设施(机井、水泵等)的投资,也一并承担下来。历年来的抗旱,我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,帮助农民找水源、打机井。然而,如今在农户自发打井成为主流之时,是政府直接打井,还是补贴农民打井?近来,本报编辑部陆续接到许多农村读者的来电来信,反映他们抗旱时遇到的难题与困惑。

  山东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认为,农田水利设施的属性正在从“私人产品”向“公共产品”过渡,财政资金应该加大投入。应急时政府不妨直接打井,长远看需加大补贴力度。他透露,发达国家已有先例,日本的农田灌溉水渠,政府至少承担75%的建设成本。

  2月18日上午,莘县张鲁镇张鲁西街村村民虞子强,坐在自家苹果园里,给记者说起浇水困难的问题。在苹果园北边的地头上,有一眼用了十六七年的老机井,抽水经常抽出地下的沙子上来,说不定何时此井就要报废了。“井一报废,附近60多亩地浇水就难了。”他说。

  当年,为了鼓励村民搞蔬菜大棚,村里出钱打了这口井。这些年来,这片地都靠它灌溉。最近,村里大部分机井都拉上了电线,浇水用上电力,能节约很大力气。唯独这口井出水时好时坏,随时有可能报废。所以村民没有给它拉电线,还是像过去一样用柴油机抽水浇地。

  耕种苹果园附近这片土地的农户们,都已经有了心理上的准备,一旦老机井废了,他们就摊钱打新井。虞子强透露,现在村民打井都属于自发行为,打井成本分摊到各个农户。可是,由于水泥、沙子以及打井所用的管材价格持续上涨,加上人工费用等,打井成本直线飙升。据镇水利站负责人粗略计算,现在打一口新井需要将近8000元钱。

  新井灌溉面积按70亩计算的线元打井的成本分摊下去,一亩地就得合114元。虞子强算了一下,他家的苹果园有2.5亩大小,他要承担打井费用285元。机井打好之后,还要分摊水泵费用等。水泵又属于易损品,每年都要维修或者更新,买个新水泵也要2000元左右。

  同村村民刘更银表示,除了分摊机井、水泵等费用外,村民浇地的时候还要自行购买“小白龙”(塑料水带),一盘有90米长,便宜的要花120多元,贵的需要170多元,常规使用的寿命最长3年。有一次他刚买回来一盘“小白龙”,没想到浇地时抽上来的沙子太多,把塑料水带给填实了,倒也倒不出来,无奈之下只得把水带一节节剪开。此事让他心疼了好几天。

  一路算下来,村民浇地成本还是蛮高的。张鲁镇水利站负责这个的人说,过去是“集体打井”,现在是农户“联户打井”。可是,当农户自发打井成为主流之时,有的有补助,有的没补助。虞子强、刘更银们“摸不清”政策信息,不清楚他们自己打井该不该得到补助?刘更银感叹:“咱国家作为农业大国,在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方面还真不算高。实在是跟不上发展需求。”

  在鲁西某乡镇,在上级的全额补助下,新打了两口机井。为了鼓励农户加紧灌溉,营造浓郁的抗旱氛围,这个乡镇把井址选在了两个靠近马路的地方。至于打井的经济性、灌溉的效用如何?乡镇方面并没有把这些放在第一位来考虑。

  该乡镇水利工作人员坦言,由于上级补助资金有限,他们只能在马路边上打井,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。他们打的这两口井都是百米左右的深水井,花钱又多,出水效果还不好。其实,如果换做地质条件好的地方,也许只需打50多米深就能获得良好的出水效果。

  记者采访中发现,哪块地最需要打井,农民比政府官员更清楚。也就是说,在打井方面,农民更有发言权。与其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政府打井,还不如补助给农民打井。农民个人选择打井队,肯定会选择“技术高、成本低”的打井队。如此一来,财政补助资金这块“钢”,也算是“用在了刀刃上”了。

  一些农业专家对此表示赞同,认为财政资金能够发挥引导作用,撬动农民出资,共同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。同样8000块钱,政府打井只能新增一口井;如果补助给农民,则能发挥“乘法”效应,即使每口井补贴2000元,也能帮助农村增加4口井。

  农民打井负担过重,已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。秦庆武对此不无忧虑:农民可能因为成本过高而放弃打井,甚至会放弃靠种粮获取的收益。他说,“单纯种粮收入其实是很低的,每亩纯收入大约只有200元,仅仅相当于农民兄弟外出打工两三天的工资。”

  山东经济学院教授张红凤认为,农田水利设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,越来越具备“公共产品”的性质。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,应该加大财政投入。虽然农业生产已经连续7年获得丰收,但是我省的粮食供应依然是偏紧的。农业是弱质产业,不可能每一年都风调雨顺。所以,我省平时就应该加大投入,使之具备一定的抗灾能力与水平。

  拿着财政的资金,是政府直接打井呢?还是补贴给农民打井?秦庆武觉得应分“应急”和“长远”两个层面来看待此问题。当前,旱情十分严重的一些山区,一方面迫切地需要抽水灌溉,一方面又缺乏灌溉设施,打井费用又相当高。这就需要政府抽调队伍,紧急打井,给予援助。但从长远角度看,财政资金应该以补贴为主,发挥投资的引导作用,调动基层的积极性。

  专家学者还告诫说,我省相当比例的田地还是“靠天吃饭”,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处于老化停用状态。但这些都属于历史欠账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直指这样的一个问题,今后肯定会加大投资、逐步解决。就山东而言,首先要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。